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或贬称为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含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40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死亡(依据教会方面的统计);也有很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目远超被害教民,很难统计(单北京死于义和团手下的有十数万人);死亡的义和团拳民、义和团支持者与其他中国人也不计其数,数目未有统计。义和团进据北京时也有奸淫据掠的劣迹。义和团事件一般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这两件事合在一块。义和团的参与者被叫做拳民。义和拳本来是长期时尚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清人有人觉得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这一看法为如今大部分人所同意;然而也有部分人觉得义和团来自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他们借助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办法秘密聚众,称为义和拳,其中掺杂有很多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刚开始义和拳同当时清朝大部份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伴随中国近代史形势的进步,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权势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为虎神营,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1898年由赵三多初次提出)。
教材一般指清朝末年中国境内牵涉基督宗教教会的社会事件(常引起争讼、暴力甚或演变为外交事件)。义和拳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华北的山东和河北,正是教材频仍的区域,义和拳活动与教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被迫在1895年签署马关条款,显示了之前的洋务运动失败,第三引起欧洲列强的野心。
1896年,有意瓜分中国的欧洲强国,对清政府提出无理需要,并需要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
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材,两名德国传教士能方济(FranzNiez)及理加略(RichardHeule)被冲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德皇更对其舰队训言,谓:如中国阻挠我事,以老拳挥之。下面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之后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目前广东湛江)。
外国的进占,更激起起山东各地的排外情绪。
1898年3月,拳民活动在山汤加剧。
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使用抚的方法,将它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抵制所有外国事物和之前失败的洋务运动。在义和团的积极排外下,外国人被叫做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叫做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打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时人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罗稷臣星使之弟熙禄,自河南赴津,有洋书两箱,不忍割爱,途次被匪系于树下,过者辄斫,匪刀极钝,宛转不死,仰天大号,顾以为乐;一仆自言相从多年,主人并不是二毛,亦为所杀,独一马夫幸免。其痛恨洋物这样。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义和团传单抄本,声称干旱是由于教堂遮蔽天空,外国人俱是乱伦所生,并以蓝双眼为证;灭洋的办法除去练拳外,就是拆铁路,拔电线杆。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