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10月12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什么地方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文剖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理。元丰六年10月12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开心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看上去跌宕起伏。作者或许在想:到底与哪个一块赏月,才不致辜负这样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哪个又能与我一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怎么样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何夜无月?什么地方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生活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