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里风吹万窍,声音各异,有呜咽声,有些像鬼哭狼嚎,也有动听的沉思,吹万不同,可风一停,就没了声音,死气沉沉。这自由的风来得真好。一如自由的说话,其他人无话可说处,你依旧有话要说,或许是个性的彰显,或许是人来疯,或许是不相信皇帝真穿了新装的质疑,又或者,是革新意识的灵光一现。有多少张牙舞爪的另类,也就有多少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断不可少了这份自由。其他人无话可说,可能后知后觉,不及你聪明。可能是大伙畏惧权威,如童话故事里看皇帝的新装,心知肚明,不愿发声,装糊涂。大家这个民族,好像尤为喜欢沉默为金、韬光养晦。按阿城说法,大概老庄孔孟中的哲学,都是老人做的哲学,大家后人讲究少年老成,与此有关。那样,若为真理而发问,乃至质疑,这种个性的彰显,就是不畏权威,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的执着。但,若一味为问而问,为说而说,彰显个性,便成了张扬个性,是不听话,是青春荷尔蒙的旺盛,是刷存在感,标新立异。如此的人,现在多了去,互联网上随处可见暴跳如雷的键盘侠。很多讲坛提问环节,多有怪异的问题,言之无物,不知所云,却赚足了眼球。可大家不会因噎废食,依旧宽以待之,由他们各抒己见,由于,不把途径堵死,才会有精彩之语,才有革新之见。而革新之人,有时也是彰显个性之人。革新意识,有时也闪目前愣头青的张扬里。今日之彰显,是他日的独树一帜;今日之不听话,是明日的不落窠臼。木心说:但凡伟大的,都是不听话的。就像黄遵宪写诗: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他的革新,难免遭人讥讽,可他不在乎。昔日义玄禅师,其他人讲的他不如此讲,越发看上去他是野狐禅,被骂得扫地外出,好不凄惨。正所谓一路行遍天下,无人识得,尽皆起谤。后开临济一宗,法脉延续最久。当年马云四处游说,描绘互联网购物的愿景,也四处碰壁,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歪瓜裂枣的笑话。一以贯之不容易,独辟蹊径真难。他们的个性、不听话,是革新刚开始的倒影,可是,未能修成正果前,只不过另类罢了。所以,呼唤革新,可以从尊重个性,甚至尊重一个偏见开始。钱钟书在《论偏见》里说,倘若大家不可以怀挟偏见,随时随地需要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要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罗素也说需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千人一面,时刻维持一种姿态真叫人腻味。《红楼梦》里晴雯被撵出贾府,王夫人回贾母似有若无的疑问时,说:有本事的人难免吊歪。你看,有本事和吊歪,革新和个性,一直如影随形。那样,何必绷着个脸呢?可是,大家看见多少中规中矩的规范,抹杀了个性,也抹杀了革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社会上之习惯,杀很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很多之天才。多少有棱角的后生被磨得合乎所谓的规矩,少有创见,没革新,察言观色,人云亦云。龚自珍诗说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诗目前依然不会过时。有人曾批评现在的青年暮气沉沉,没朝气,批评得对,可是,什么环境促进青年特有些蓬勃朝气日渐稀薄,更值得商榷。不然,将来的青年依然暮气沉沉。《一代宗师》有句台词我非常喜欢。八卦掌掌门人年事已高,承诺退隐,说:青年要出头,总要给他个机会不是?世界是是青年的,青年要出头,可以就给他们个机会吧,彰显个性,锐意革新,由他们造反为王去。